新疆作为棉花大省,为何纺织服装出口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受国内外发展环境综合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我国在劳动力成本、环保政策、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下降,纺织服装产业增长乏力,下行压力和产业链外迁压力较大。

出于成本控制和产业升级需要,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我国内陆地区和国外转移趋势明显。从国际发展环境来看,越南、孟加拉等新兴纺织强国快速崛起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竞争提出严峻挑战。

近年来,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往新疆等内陆地区梯度转移。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形势下,2020年国家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36条”纲领性文件,工信部也提出“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新冠疫情下各国更加重视本土产业链完整性,将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环节留在国内,可加快推进该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转变的进程,以应对“经济脱钩”和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变局。

一、产业链结构提升困难较多

1. 生产要素供给质量不高

新疆棉花质量可控性差,削弱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竞争优势,导致下游环节原材料结构性短缺。当前新疆棉花质量受异性纤维污染及“三丝”问题影响较大。

近年来新疆机械化采摘棉花的规模逐步提高,2020年新疆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0%均采用机械化采棉,在极大提高采摘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棉花“三丝”等问题。

大规模机械化采摘过程中,地膜残片等异性纤维会和棉花相混被机器一同采收,在后续加工环节容易增加纤维断头率、降低布面质量和印染着色效果,从而对下游纺纱、织布、印染以及成衣制造环节的产品质量均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原材料供应品质不符合下游企业需求,产业链上游低品质棉花过剩、下游高质量棉花短缺,造成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与整体竞争力降低,不利于产业链结构提升。

新疆劳动力资源充足,但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相对短缺,尤其是专业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缺失。

一方面,新疆对于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未能通过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为纺织服装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疆内人才外流严重,新疆未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留住产业专业人才,也未能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当前新疆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越发明显,不合理的用工结构将成为限制纺织服装产业链提升的重要因素。

此外,新疆劳动力成本虽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由于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平均工资增长,人力资源成本在新疆也持续提高,同时因为工作强度大、行业平均工资低,职工离职、跳槽率很高,敬业精神不足,劳动者的素质一般都较低,而企业为此往往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资金成本进行培训,导致新疆劳动力综合成本较高。

研究与开发投入作为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贯穿于整条产业链各个环节。但长期以来,新疆纺织服装行业依靠政策补贴及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忽视了技术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当前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都不高。

上游原材料采摘、运输、仓储等环节缺乏新设备,中游纺纱和织布面料环节缺乏新设计、新面料,下游服装成衣环节缺少新技术、新产品。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纺织服装产品工艺技术及设计能力需求提升,提高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程度是新疆纺织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虽然国家及自治区政府每年划拨大量专项研发资金,但研发经费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并不高,严重制约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链结构升级,且极易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出口竞争力水平受限。

2.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新疆纺织服装行业“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制衣-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现已初步完善,但各环节发展差距非常大。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仍是制约其出口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当前,以棉花种植为主的上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质量可控性不高,深加工程度不足。中游纺纱行业相对发展较快,也是新疆纺织服装重点产业,相比之下织布产业的发展更为迟缓,纺纱与织布行业均存在与上下游衔接不紧密的问题,纱线、织布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较低,无法满足下游中高端市场需求。

以印染和制衣为主的下游产业是产业链增值环节,但在新疆发展基础较薄弱,只能从事一些初级服装加工,新产品设计、新面料生产等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动力不足。

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制约下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紧张,而纺织服装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尤其下游印染及制衣环节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下游环节会产生大量废水,若不进行妥善的污水处理,则会进一步破坏新疆的生态环境,新疆污水处理成本远超内地,因而导致印染产业发展缓慢,成为限制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的短板。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准入门槛低,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转入本地,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也是制约新疆纺织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外部挑战之一。

二、产业链上下游缺乏联动,集聚效应差

1.配套产业及基础设施不完善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困难,无法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当前本地服装企业使用的面辅料基本都源于内地,上游棉花及中游纺纱大部分都运向内地,下游织造环节能够配套使用的纱线较少,并且缺少与下游针织、家纺、服装产业相配套的面辅料供应集散中心等。

此外,配套纺织机械产业发展速度慢、缺少机械配件、印染市场配套不足等问题导致产业整体结构不协调,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较弱,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联动性较差,严重制约下游产业的发展速度。

当前新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货物运输和仓储基础设施仍有待逐步完善发展。由于新疆在我国内陆区域,道路交通不畅,与主销市场距离远,纺织服装产品出疆运输成本较高。

虽然货运成本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关性不强,但主要原因是国家给予纺织服装产业足够的运费补贴和产品出疆补贴。

但从长期发展考虑,交通运输不畅通导致的高昂货物运输成本对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起削弱作用,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制约新疆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

2.未能高效承接产业转移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趋势明显,但平均规模较小,产品缺乏深加工且同质化严重,产业集聚效应差,不利于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如何更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并借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出口竞争力水平,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亟需解决的重点议题。

当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已初步形成“三城、七园、一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产业布局也在持续改善,原料、能源、政策支持及区位优势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极大的优势,但我国当前纺织服装产业仍有大量产能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了东南亚等国家,而非向新疆梯度转移。

新疆承接的多为发展效益欠佳、高耗能高污染的纺织服装中小企业,不利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盲目招商引资承接同质化产业转移会带来恶性竞争损害产业竞争力,对产业集聚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产业园区的供水、供热、排水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完善,也会削弱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三、对政策补贴依赖度高,市场开发主动性差

很多企业因自主投入少,缺乏主体意识和责任感,过分依赖优惠政策创造的低成本优势,抗风险能力偏弱。

目前新疆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将重点放在生产加工上,或满足于对口援疆省市已有市场及承接国内其他省份纺织订单,或满足于国家及军方需求纺织品订单,缺乏开拓周边市场及国际市场的主动性,大大削弱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活力。

四、品牌意识不强,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品牌

新疆纺织服装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鲜少。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产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全球市场的占有份额,这就需要新疆纺织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但当前新疆纺织服装行业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极少,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辨识度。

结语

纺织服装企业大多以贴牌生产的经营方式为主,贴牌生产能够在短期内创造一定利润,但终究发展空间有限,若想获得更强的出口竞争力和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必须需要在生产、产品设计、运营模式和国际标准接轨,重视走自主品牌道路,创设能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独特品牌。

在这一点上,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 )
标签:行业观点
热点操作
热点品牌
我的收藏
我的足迹
关注订货会
首页服装品牌服装产品
丽人服装网-服装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