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服装重镇为何出不了知名设计师
-
2013-05-14 09:29 来源:网络
缺文化氛围,形不成名家看重的“圈子”;老板不给设计师机会成名,免得他们要求加薪
“为彭丽媛定制”,让广州设计师马可及其相关品牌爆红。在岭南服装设计界,广州独领风骚。身为服装生产批发重地的东莞虎门镇,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注册商标5万多个,但真正的国内一线品牌寥寥,同时,知名服装设计师也为数不多,其中,省十佳设计师有12位,国家级“十佳设计师”则一个也没有。
知名服装重镇,为何出不了知名设计师?
有“十佳设计师”称,虎门只是一个生产基地,请设计师,出得起那份价格,但没法提供生活圈子。事实上,虎门多年来总提“品牌发展战略”,一度喊出了要做“中国米兰”这一口号,还成立了设计师协会,但成效并不明显。
广东省十佳设计师虎门人陈玉清认为,从底层培养新人,比拉拢知名设计师更有效果,最好是培养那些家在虎门的设计人才。
老板不要求“引领潮流”
创立已8年的虎门本土童装品牌“布岛小伊”在虎门2000多家企业中并不太显眼,甚至没有参加每年虎门镇政府举办的国际服装交易会,但其连锁加盟店、专卖店和自营店目前已经开遍全国,数量超过100家。
就是这样一家在童装市场上颇有声名的童装企业,却仅有三四个设计师和几个设计助理,几个设计师来自全国各地,但都不是知名设计师。
知名不知名不重要,衣服好卖就行——这是“布岛小伊”创始人、40多岁虎门人梁老板的态度。梁老板称,他的设计师并不是要引领社会潮流或引导消费,这些人所做的事只是“挑选”,就是找出适合市场的元素、材料和风格而已。
在虎门,持梁老板这种心态的老板很多。虎门网络品牌“奥杜班”负责人龚小姐夫妻俩开过多年服装厂,后来又做过服装培训学校,为虎门培训了不少设计师人才。“虎门老板不看文凭,不看证书,也不看职称”,龚小姐称,就算设计师此前获了很多奖也没用,面试的时候老板只考一点——你当场画个图看一下,可以的话,工资要求也不离谱,就留下。龚小姐说,虎门服装企业老板看重的是设计的衣服好不好卖,好卖就行,不好卖其他都没用。
20万人从业却出不了名师
虎门镇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表明:支柱产业服装业成为该镇产业最活跃的增长点。据《2012虎门服装服饰产业调研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镇共有服装服饰生产加工企业2346家,20万从业人口,年产值200亿元;专业市场共40个,1.5万经营商户,年销售额近500亿元。此外,虎门还有服装注册商标5万多个。
这么耀眼的服装产业,如此巨大的从业人口,却诞生不出一个国家级的“十佳设计师”,只不过出现了“广东省十佳设计师”12名。
这12名“广东省十佳设计师”,除了3人是由虎门镇属企业富民公司推出的之外,其余均为企业老板,多为女性。
记者了解到,虎门镇第一个“广东省十佳设计师”名叫叶桂燕,出自该镇目前仅有的国内叫得响品牌企业——以纯集团,是该企业董事长郭东林的妻子。此外,至今还活跃在虎门服装界的,还有香港富邦集团老板、拥有国内女装知名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狐仙”的陈玉玲,牛仔品牌“佐霓”的创始人谢群娣等。
薪水不低只是缺文化氛围
虎门的服装设计师及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人,其实并不少。
2005年发布的信息显示,当时该镇注册品牌4000多个,设计师约4000人(当时全镇有1000多家企业)。8年过去了,虎门的服装品牌猛增到5万多个,设计师的增长数量不会小。拿龙头企业以纯集团为例,光设计师就有100多人。
对于缺乏知名设计师,虎门本土“广东省十佳设计师”、从富民集团走出来的陈玉清称:“并不是待遇问题,虎门企业给出的工资等并不比广州低。”据悉,如今在虎门,一个比较好的设计师每月薪水为5000-6000元,优秀的可达1万元以上,还有一些企业实行底薪加提成制度,拔尖的设计师待遇更高。
钱给得不少,企业多机会也多,为何知名设计师不多?一个重要症结是缺乏文化氛围,说白了,“圈子”不在这里。
陈玉清家在虎门,工作也在虎门,但她每周还是会去广州,找一帮聊得来的朋友聊聊,也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虎门也举办过一些沙龙,但效果并不好,慢慢地就不举行了。这种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广州更适宜”,陈玉清说,设计师特别是知名的那些人,也可以算得上艺术家,对文化氛围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比物质要求更高。
担心获奖后“外逃”“逼宫”
服装大镇缺乏知名设计师这种尴尬情况,原因还在于虎门只是一个服装制造业基地,真正做品牌的企业并不多。
虎门镇当家人叶孔新忧虑地表示:虎门的服装注册商标有5万多个,但名牌不多,服装企业有2000多家,但上规模的只有100来家。
虎门知名设计师不多(尤其是和江浙相比),虎门服装设计师协会负责人王敏健称,这和虎门的老板特性、产业特性有关。据悉,虎门的老板务实、低调,不注重名声,唯一看重的就是“产品”在市场上好卖就行。正因如此,设计师是否知名,对绝大多数老板而言并不重要。
“流行的并不一定是好卖的”,梁老板称,从加工到批发、再到品牌,这是绝大多数企业走的道路,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服装风格,很稳定的顾客群。“很多知名设计师会紧跟流行趋势,但设计的服装却并不一定适合公司。”
王敏健说:“要出名,除了个人能力外,还要有时间、有精力去筹备比赛,对于在企业工作繁忙的设计人员来说,要有这样的机会很难。”陈玉清则称,企业不给设计师这样的机会,说白了就是担心设计师获奖后“外逃”,或“逼宫”要求老板加工资,无形中会增加制造成本。
王敏健称,很多企业聘请的设计师,对设计师协会不太感冒,加入的人很少。
行家建言
引人才不如培养人 应盯紧本土潜力股
改革开放三十年,东莞、广州、深圳三地的服装业,都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向自创品牌转型。如今,广州、深圳的服装业已实现“华丽转身”,夹在这两大服装产业集群之间的东莞虎门,却显得有些落寞。本地品牌在“以纯”之后就难接大任,“灰鼠”、“异乡人”破产,“森域”因甲醛超标而倒闭,“中域”黯然离场,曾经的虎门十大服装品牌,如今已所剩无几。
早在第一届虎门服交会举办时,虎门镇政府就有意识地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其中就包括培养和引进知名设计师,变“制造”为“创造”,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知名设计师到虎门,多数是短时间合作,长期留在虎门的很少。
要升级设计人才特别重要,这已经是各方共识。陈玉清认为,政府设计人才突围的方向有点“偏”,与其花精力去迎合、吸引、留住那些已经成名或已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设计师,还不如将“宝”压在培养新人上,尤其是家在虎门的人。“他们的习惯还未定型,也有时间参与各项活动,家又在虎门,对当地有归属感,这样一批人培养起来,就会成为将来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