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补货方式的看法和改进

最近听了一个关于供应链的培训,讲的是解决服装品牌终端销售提升与降低库存的问题,他是这么讲的:目前的大多数品牌都是畅销款补不到货,滞销款又太多,导致业绩做不上去,库存减不下来,这也是绝大多数品牌的一个普遍存在的毛病。对此,他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叫“**式补货”。什么意思呢?

他用了酒店吃饭的例子,七八个人吃饭,点了一桌子菜,还点了一些酒,结果菜经常剩下很多,而酒一般是不剩的,因为是杯中酒喝完了或者喝浅了才倒,瓶子里的酒也是快完了,再叫几瓶,这个叫酒的方式就有点“**式补货”的味道。很多品牌一开始就生产好所有的量,然后平均铺到每个店铺,这就是点菜,到最后,好卖的不够卖,不好卖的压着,畅销款调货也调不到;而点酒水的方式就是个很好的“**式补货”,一个杯子相当于一个店铺,酒瓶子就相当于中央仓库,而饭店里还有的酒,就相当于面辅料仓库,当每个店铺销售了,就从中央仓库补货,谁家店铺卖得快,谁家店铺就补得多,就像喝酒,谁喝得快,谁就倒得多,当中央仓库的量少了,就动用面辅料仓开始补单。

另有一例子,自来水就是最好的“**式补货”,用多少放多少,不用在家放蓄水缸,谁家用得快,谁家就放得多。

于是他们开始在服装品牌推广“**式补货”的方式,方法如下:

1.把店铺分成1、2、3、4类,1类是平均月销售在40万以上的店铺,2类是平均月销售在20-40万之间的店铺,3类是月销售20万以下的形象店,4类是月销售20万以下的非形象店铺;

2.每季提前给25家1类店铺上第一波段货品,每款色一手码,用来试销,剩下的留仓库;

3.稍后一点,紧接着给2类店铺上第一波段货品,每款色一手码;

4.第一段波反映出来的畅销款,赶紧补单,中央仓库里的货品不给3、4类店铺,留着保证1、2类店铺的销售;

5.时间差不多了,先给3、4类店铺上第二波段货品,反正厚度也差不多,等第一波段畅销款入仓后,再给3、4类店铺发第一波货品;

6.后期每周上一次新货,每次上一杆,一杆出9个款色,重点款出双件陈列;

7.每期不好卖的款式退回公司,公司整合后,重新发给其他店铺;

8.每天根据店铺的销售情况,总部每天给每个店补货并发货一次;

……

这样的补货方式好不好呢?

我们先说下点菜和点酒的例子,这个看起来好像很形象生动的例子,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试想一下,我们点酒的时候,绝大数时候是只点一种酒,比如说啤酒,先来10瓶,快喝完了,再来3瓶,又快喝完了,再来2瓶,因为只有一个品种,喝完了再点,而且翻单极快(“服务员,再来3瓶,拿过来,开瓶!”OK,2分钟都不用);而点菜则不一样,你只点10盘西红柿炒蛋,快吃完了再上3盘,还不够再上2盘,可以吗?服务员还以为你来砸场子的呢!就算你真这样吃,这个西红柿还得洗、切、炒呢,也比上酒要慢很多。

从这个例子延伸开来:12个人一起吃饭,大家可能都会各自喝自己喜欢喝的酒,(这个用在服装品牌上比较贴切,因为每个顾客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只做一个款,全场就卖一个款是不行的),小张点了一瓶白酒,老李点了一瓶黄酒,小王要了五瓶啤酒,赵公子整了三瓶红酒,小袁姑娘要了一瓶雪碧,刘老要了一壶米酒,老秦最近有点虚,点了一瓶药酒。

结果是这样的:

小张海量,白酒要喝一瓶半,因为一瓶下去没过瘾,再叫一瓶又喝不完,没人和自己一起喝白酒,觉得自己是小字辈,在老李那么面前剩下半瓶不太好,于是就忍着没点,喝点了雪碧,虽然冒泡,但看起来也和白酒差不多,但显然,小张的白酒是畅销款,不够货,一补货就肯定会积压库存,所以没敢补货;老李呢,经常喝黄酒,每次都喝一瓶,而且每次都喝完了,谁也不知道他够不够,我们姑且当他刚刚够吧,这就相当刚好够卖的畅销款;赵公子呢,本想和另外几个姑娘喝红酒,结果那几个姑娘没睬他,都喝雪碧去了,三瓶红酒就只喝了一瓶,还剩两瓶,成了滞销款,推销也没有人要,酒店也不给退,因为开瓶了;小袁姑娘的雪碧倒成了抢手货,好几个人喝,很快喝完,又叫了一瓶橙汁,又很快喝完,再叫了第二瓶雪碧,快离桌时,还有四分之一,小袁让几个姑娘分掉了,一点也不浪费,畅销款,还补了两次单;小王的五瓶啤酒,自己喝不完,他拉了一个男同志和一个姑娘玩石头剪子布,在离桌前把五瓶啤酒给喝掉了,虽说是滞销款,但也被小王通过一定的手段处理掉了;刘老的米酒,度数很低,虽说不醉人,但要一壶合灌下去,刘老还是搞不定的,他一劲地说这米酒真好喝,年青人应该尝尝,几个人各尝了半杯,刘老的库存问题就解决了;老秦的药酒也喝不完,但是没人愿意尝的,自然就成了库存了。

总结起来就是:

1.畅销补到货的是雪碧;

2.畅销没补到货的是白酒;

3.滞销且造成库存积压的是红酒和药酒;

4.滞销但没积压的是啤酒和米酒;

5.平销的是黄酒(也可能是畅销没补到货)。

你会发现,品类越多,造成积压的几率就会越大,但有个规律:

1.容易消化的产品(如雪碧、米酒和啤酒),哪怕是有点积压也问题不大,勉强一下也能喝得掉;

2.难以消化的产品(如白酒、药酒),哪怕是畅销,也不敢轻易补单,而滞销则一定会成为库存。

这两类产品则很像服装里面两种定位的服装,一种像那些走量的年轻品牌,每件平均单价三四百块,每天卖个三、五十件是很正常的事情;另一种则像那些中高端女装品牌,每件平均单价1000多元,每天卖8-10件都算不错了。第一类品牌跑量,款相对少一些,第二类走款,如果一定要用 “**式补货”方式,用在年轻品牌明显比用在中高女装品牌相对要靠谱一些。

所以,任何的好方法,都要看定位的,定位一变了,什么都变了,自然就不靠谱了。

我记得历史上有个将军,在出城门口杀敌时,让人关闭城门不开,断了士兵们退回城中的念头,那一仗打得很辛苦,但以少胜多了,大家都称赞这个将军厉害,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有一个“名将”从史书上读到那位将军的故事,记在了心里,某一次自己带兵出征,扎营在孤山之上,参将说这样不好,被围了就麻烦了,“名将”说不用担心,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对方大军10万堵住了可能的支援部队,并断了山上的水源,围山不攻,山上的“名将”断水断粮,饿死一批、渴死一批、被杀一批、被俘一批,最后全军覆没。

那个打胜仗的将军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用在进攻;而“名将”却是用在防守上,最后成了“置之死地而后死”,很有意思的故事。



至于他前面提到的几点,有些我还是赞同的:

1.把店铺分成1、2、3、4类,这个我赞同,分开上货,先把火力集中在一个点上(1类店),找出后续下单和补单的方向。

2.每季提前给25家1类店铺上第一波段货品,每款色一手码,用来试销,剩下的留仓库。我赞同试销,但不赞同一手码,因为一手码只有广度,没有深度,不利于把握准确的市场需求。

3.稍后一些,紧接着给2类店铺上第一波段货品,每款色一手码。赞成稍后给2类店上第一波货品,但同样不赞成一手码。

4.第一段波反映出来的畅销款,赶紧补单,中央仓库里的货品不给3、4类店铺,留着保证1、2类店铺的销售。

不赞成这种做法,针对中高端女装品牌来说,销售不仅仅是靠少量的畅销款来支撑的,还靠很大比例的平销款,放着货品不送去店铺卖,顾客会买其他品牌的。

5.时间差不多了,先给3、4类店铺上第二波段货品,反正厚度也差不多,等第一波段畅销款入仓后,再给3、4类店铺发第一波货品。

也不赞成这种做法,一、二波货品的厚度是有差别的,而且以国内的补单速度,就算有现成的面料,也要三周以上的时间,加上前面没上货的两周左右,也就剩下一个月出头的时间了。试问,这种搞法,3、4类店铺还有机会成为1、2类店吗?

6.后期每周上一次新货,每次上一杆,一杆出9个款色,重点款出双件陈列。

这也不赞成,中高端女装品牌没有ONLY、ESPRIT那些年轻品牌那么高的效率,每周上一次新货,一季就要上13次新货,有点不太现实,一方面是生产必须够快,才能保证每周有货上。而试畅销的方式,又要求生产不能太快,等试销数据出来后,再生产后面的货品,这就很矛盾了,你到底是要生产快还是等一等再快呢?

至于说9个款色,重点款出双件,从陈列的角度说,不一定行得通;因为很多品牌的重点款就是基本款色,甚至是黑色,而黑色并不是我们做陈列时双件出样的选择,所以,这有点理想主义。

7.每周将不好卖的款式退回公司,公司整合后,重新发给其他店铺;将不好卖或不想卖的款式即时退回公司,这个我是赞成的,但不一定要每周,也不一定退回公司,可以直接调配了同城市店铺或附近城市店铺。

8.每天根据店铺的销售情况,总部每天给每个店补货并发货一次。每天补货一次,也是不现实的,快递发货要2-3天,这就相当于第一天卖一件M码,第二、三天断码,第四天到一件M码,再卖了,再断码两天,再到货,畅销货品就不停在断码与补货之间波动。

还有,一个销售经理突然来一句:每天补货发货?快递费要贵死了,每次20到30块呢。

小算了一下,按25元每次算:补货的快递费,每店每月就是750元,每年就是9000元;300家店就是270万元。另外,每周的退货费,退货的件数多一些,快递费就要高一些,按100元每次计,每年52周,每店一年的退货快递费就是5200元,300家店就是156万元。再算总部整合后每周发给店铺的一个杆货的快递费用,按100元算,仍然是156万,这样下来就是582万,当然这582万是要减掉原本的物流费用,才是新增费用,但仍然不是一个小数字。

试想一下,一件很畅销的商品的一件,M码,假设好卖到一到店就卖掉,那么就是卖1天,断码2天(快递2天),再卖1天,再断码2天,如此下去,这款商品如果能卖3个月,那么它就是销售1个月,断码2个月,试问,这样的销售能够最大化吗?

叔本华先生,生命是一团欲望,不能满足时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是不停地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畅销款是一个好东西,没货卖时补货,有货卖就断码,业绩就不停在补货与断码之间徘徊。

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呢?不就是销售最大化、避免库存大量积累、提高利润率吗?

我们的畅销款在补货与断码之间徘徊,我们的销售能够最大化吗?

我们每周上一次货,库存能降成下来吗?

我们增加这么多的快递费、人工费、咨询费,利润率还高得了吗?

那么,什么样的品牌可以一周上一次新货?年轻的跑量品牌可以,如ONLY、ESPRIT,还有个前提,货品款与量都很充足。什么样的品牌可以每天补货?仓库有备货的品牌,前提条件是,储货仓离店铺近,比如在同一个城市,短时间内可以送达。

可能有人会说,挑毛病谁不会呀,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做:

1. 根据去年的销售件数,来确定今年的销售目标,也就是打算卖出去的总件数;

2. 根据产销率,估算出今年概要生产的总件数,并根据销售比例,估算到一季;

3. 估算去年这一季各个品类的销售过的款数和件数,精算一下今年这季各品类分别打算做多个款,生产多少件,例如:今春打算做4款小西装,共生产15000件;

4. 估算出第一波产品的需示件数,如20件款,原计划生产60000件,这次先只生产二分之一,再把其中的6000-10000件,平均每款300-500件,用来发给第一批店铺,剩下的放成品仓库,剩下的面料先放在面料仓库(里面的数字可自行修改);

5. 提前半个多月将这20款产品上到30家左右的高效店铺里,平均每款每店有10-16件,有3-5手码;

6. 30家店铺橱窗与前场出样,迅速告之顾客;

7. 一周后,30家店铺的新品销售件数就出来了,根据这些数据,来确定这20款产品,每款还要生产多少件,畅销款的面料可能还不够,滞销款的面料也许有多的,可以提前用在别的款;

8. 同时给第二类店铺发货,并调整这20个款的生产量;

9. 再一周后,给第三类店铺发货;

10. 再一周后,给第四类店铺发货,同时给第一类店铺上第二波货品,第一二类店铺中的部分量大货品(滞销),可调往第三、四类店,因为原本给第三、四类店的这些货品因一类店的滞销而减产,所以拿一、二类店的来填充给三、四类店;

11. 再一周后,前30家店第二波货品的销售数据又会出来,再根据这些数据来调后续产品的生产量;

12. 第三、四波货品均重复以上动作。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1. 因提前销售,数据的呈现,让滞销款的生产量减少;

2. 在原本计划的情况了,加大了畅销款的生产量。

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想要的,不是吗?

网络 )
标签:补货 营销 服装店补货
热点操作
热点品牌
我的收藏
我的足迹
关注订货会
首页服装品牌服装产品
丽人服装网-服装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