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师生调研汉绣现状呼吁拯救汉秀

历史上曾与苏绣、湘绣等并称为中国十大名绣的汉绣,如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情况令人堪忧。

5月26日,从武汉纺织大学获悉,该校师生团队历时三年,探访湖北武汉、荆州、洪湖等地历史作坊和汉绣艺人,撰写出的调查报告《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对外公布,报告疾呼汉绣的发展振兴要走“雅”与“俗”相结合的产业路线。

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郑高杰是拯救报告调研组的一员。2006年,还在河南上大学时,郑高杰就独自前往开封汴绣厂,向厂长和工人了解汴绣的相关情况,并同时查阅了大量有关汉绣和苏绣的文献。

2008年,郑高杰来到武汉纺织大学深造,由于有了之前的研究基础,刚一进校,他就被吸收进了学校服装学院冯泽民老师的汉绣研究团队。同年6月,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介绍,汉绣研究团队到过武汉三镇的一些寺庙和博物馆寻找绣品收藏,去昔日老汉口鼎鼎有名的绣花街寻访过历史遗迹和老艺人,还曾到荆州、洪湖等地考察刺绣市场和绣品种类。

“我们主要根据媒体收集线索,然后按线索去找人找地,一开始互相不熟悉,多被拒绝,有近一年时间的调查收效甚微。”郑高杰说,大家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在拜访汉绣艺人时遇到了较多挫折。在寻找武昌的湖北刺绣工艺大师杨小婷时,由于她与外界接触很少,所以找到她费了很多周折。“刚开始,她与我们交谈很谨慎,接触了几次,再了解了我们是学术研究而非商业目的之后,她才与我们聊起汉绣。”三年时间里,汉绣研究团队还寻访过任本荣、姜成国、张先松等各地汉绣传承艺人近百人。

“我们探访发现,绣花街、汉绣作坊早已不复存在,而且汉绣从事人员越来越少,年青人更是不想去学习它。”郑高杰介绍,同为“非遗”的苏绣市场份额已占到80%以上,而汉绣保护与开发状况令人堪忧,要想重振汉绣,必须结合文化传统和市场喜好,走一条“雅”与“俗”共存的产业道路,“俗”的思想是指作品表现出一种民俗和世俗的特性,“雅”就是要追求作品的工艺化和审美感。

服饰新闻网 )
热点操作
热点品牌
我的收藏
我的足迹
关注订货会
首页服装品牌服装产品
丽人服装网-服装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B2-20110190